2025年3月28日至30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省重点实验室孙广路教授和三名博士研究生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本届大会以“具身前沿,智领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戴琼海院士、谭铁牛院士、王耀南院士、郭雷院士、于海斌院士等全球顶尖学者,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1000余名代表,共同绘制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未来图景。
院士领航:勾勒具身智能新图景
开幕式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指出,具身智能正推动人工智能从传统范式向实体化、场景化跃迁,将重构人机协作的底层逻辑。谭铁牛院士在《具身智能:学科交叉的新前沿》主旨报告中,提出“感知-认知-行动”协同进化理论,为跨模态智能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框架。王耀南院士通过人机协作智能产线的动态演示,展现了具身智能在工业4.0中的实践突破。郭雷院士则以空天仿生智能为例,揭示了生物启发的智能系统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革命性应用。
CAAI 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马利庄,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科技委主任王大轶,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等专家也分别就具身智能对AI未来发展的影响、空间场景多步认知推理、序列图像自主导航、具身智能的理论跃迁与协同进化等主题开展演讲。
前沿聚焦:学术与产业双轮驱动
在专题论坛环节,行业专家学者和前沿企业代表还围绕“可信具身视觉计算”、“具身智能体视觉语言导航”等基础技术主题,“具身大模型”、“生成式AI与具身智能”、“具身智能与持续学习”等交叉学科主题,“汽车具身智能技术”、“城市具身智能”等应用场景主题,展开了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实验室师生深度参与了“具身大模型”、“世界模型构建”及“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等核心议题。来自阿德莱德大学的吴琦副教授(澳大利亚机器学习研究所视觉与语言领域主任、DECRA获得者)在生成式AI论坛中,发布《Reasoning is Measurable: Two new evaluation datasets & metrics on LLMs and MLLMs》报告,系统提出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的量化评估新范式。北京大学智源学者仉尚航教授展示的持续泛化具身基础模型,通过跨模态技能迁移框架突破传统模型场景局限性;王鹤教授则结合人形机器人产业实践,首创合成数据驱动训练体系,将机器人技能学习效率提升40%。
聚力突破: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
“本次参会不仅是学术视野的拓展,更是研究方向的校准。”孙广路教授表示,“在会前筹备阶段,省重点实验室已有二十余名师生加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我本人亦入选具身智能专委会。团队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重点攻关多模态感知融合、具身决策推理等方向,通过专委会协同+学术共同体联动+实验室团队集中攻关模式开拓学术视野、探索科学问题、深化科研工作。”参会的博士生梁丽丽、马国良表示:“院士们对技术瓶颈的剖析和产业转化的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从理论问题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思维框架,让我们对具身智能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收获将直接助力我们的科研工作。”
本届大会彰显了具身智能技术“基础研究-场景落地-产业赋能”的完整创新链条。重点实验室团队通过主旨报告学习、专家对话及成果展示等环节,不仅精准把握了“感知具身化”、“认知可解释”、“行动自主化”三大技术趋势,更与多家科研机构就联合攻关达成初步意向。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具身智能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空天探索等战略领域,开启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新篇章。